
江西宜春中学 李君德 指导老师 夏侯雪
作为一个外向的人,我曾恐惧被人群冷落,生怕“坐”上社交的“冷板凳”;作为好胜心强的学生,我曾忌惮成绩滑落,唯恐“坐”上学业的冷板凳。那时的我,对“冷板凳”充满抗拒 ——不愿正视它的孤寂,不敢直面它的压力,甚至带着一丝年少的傲慢,不屑于与这“失意的象征”为伍。然而,在成长的淬炼中我逐渐懂得:“冷板凳”并非失败的终点,而是淬炼灵魂的熔炉,是助我们在蛰伏中积蓄力量的挚友。
正视“冷板凳”:沉寂之中窥见新生
人们对冷板凳的畏惧,往往源于对“利益受损”的担忧。但正如古语所言:“人只要不灭亡,就拥有一切机会。”人生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,犯错、失意、低谷,皆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战国时期,吕不韦被贬蜀地,却在流放中编纂出传世巨著《吕氏春秋》;韩非被囚秦国,却于困境中写下《说难》《孤愤》等名篇。他们的经历印证了一个真理:“冷板凳”不是人生的终结符,而是打开新征程的钥匙。
稳坐“冷板凳”:坦然之心锚定自我
纵观唐宋,被贬谪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,而他们对待“冷板凳”的态度,堪称人生的教科书。柳宗元被贬至西南蛮荒之地,却在《小石潭记》中以“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”的笔墨,将孤寂化为文学的瑰宝;韩愈被贬袁州,面对远离政治中心的处境,他挥毫写下“莫以宜春远,江山多胜游”,以豁达消解失意;苏轼被贬黄州,一句“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道尽洒脱,甚至在困境中烹制出“羊蝎子”的美味,将苦日子过出了诗意。他们没有在冷板凳上自怨自艾,而是将身心根植于当下,以坦然之心接纳命运的安排,最终在逆境中成就了更广阔的精神境界。
坐热“冷板凳”:严寒之际燃烧热血
真正的强者,不仅能坦然坐冷板凳,更能以意志与行动将其“坐热”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威胁,我国仿佛坐上了一张冰冷的“国际冷板凳”。但毛主席仍然用“独立自主,自力更生”的实用方法,继续点燃全中国人民的奋斗热情:“一五计划”期间,我们在“零”基础上就建成比较完备的“海陆空”三军,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严寒中燃起的热血。这告诉我们:冷板凳的“温度”从来不是由外界决定的,而是源于内心对理想的坚守——当我们以热血浇灌困境,以坚持对抗严寒,再冰冷的板凳也能被我们坐热,再艰难的处境也能迎来转机。
成长的路上,我们必定与“冷板凳”相遇。应记住:重要的不是是否坐上“冷板凳”,而是能否在冷寂中保持清醒,在沉寂中积蓄力量,在坚守中点燃热血。当我们学会将“冷板凳”坐出温度。愿我们都能以从容之心拥抱“冷板凳”,感恩“冷板凳”,在岁月的淬炼中,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