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董绪武/文
过年回老家,陪母亲看春节联欢晚会,电视机的图像模糊不清,基本上分不清人物鼻子眼睛。我跟母亲说:“电视机有毛病了,看不清人”,母亲说:“还能看,有的台清楚,有的台不清楚,就这也比以前的黑白电视机好看”,我说:“别迁就,换一个吧,现在电视机也便宜”,可母亲坚持不换。这台电视机有十五六年了,是我妹妹出嫁时陪送的,以前有一台康佳的老电视机坏了,妹妹就把这台电视机搬给母亲看了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一个村也没有几台电视机,那时电视机都是12寸飞跃牌的黑白电视机。记得我村第一台电视机,是我邻居买的,当时他在城里上班,家人在老家居住,他家的生活条件比较好,据说那时买电视机还要购买票。邻居把电视机拉回家时,院子里就站满了好多人,晚上打开电视,前面小孩一个挨一个,后面是站着的大人,院子里站不下,有的站在板凳上,趴墙头上看,跟放电影一样热闹。邻居家的院落挺大,可还是人满为患,不夸张的说,有上百人之多。邻居都是晚上才把电视机搬出来,为了能坐到前面,小孩子都是早早排队,有的晚上不吃饭,就开始占位。后面的离的远的,只能模糊的看点图像,听听声音。记得那时演的《渴望》《乙末豪客传奇》《侠客行》等,现在还记忆犹新,特别是《渴望》不夸张的说真是万人空巷。那时春节联欢晚会,也是在院里看,因为屋里根本站不下,由于冷,看电视的基本都是边跺脚边看,执着的很。一部电视剧,一台晚会可以津津乐道好多天。那时农村经常停电,为了看电视,就用自行车带一个发电机,看电视的轮流摇自行车发电,发出的电压不稳定就用稳压器,有时电压低,电视机的画面只有巴掌大。那时农村电压不稳定,基本家家都有稳压器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,农村的电视机添的越来越多了,也有十四寸的了。我家就是九十年代买的,我家第一台电视也是十二寸的,看电视需要一个人在外面转天线,那时天线都是安在一个长棍上,绑在树上。后来有卖彩色膜的,记得彩色膜三种颜色,贴在黑白电视机上,有点像彩色电视,但跟彩色电视的效果还有很大区别。电视机更替越来越快,黑白电视机被彩色电视机替代,室外天线被锅子和有线替代,这几年农村的也基本都换成平板数字电视了,可看电视的越来越少了,有的电视机好长时间不打开一次,都是抱着手机看,看电视的老年人居多。
我决定给母亲换个电视机,在京东上选了一个海信43的数字电视,价格888元,享受国家消费品补贴后,实付746元。我跟母亲说网上买了一个电视机,比现在她看的电视大的多,也不贵,母亲责怪我说:“电视还能看,没有必要买新的,能省就省点”。我说:“买就买了,又退不掉了”,母亲说:“那就买了算了,这个老电视看着也真有点模糊”,这就是我的母亲,一辈子就知道节俭的母亲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