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闽之地,五彩文明,福建省的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。大家好,我是闽南建筑中的辟邪神兽:“门狮”。没错,我就守在寺庙、府宅、民居的前门。我们一般成对出现,一起护佑人们安宁。我的眼眸凝聚成时间隧道,看过了泉州由小镇变成世界级海外贸易大城市,演绎了泉州的繁荣与伤痛,经历了万年年间的大地震与重建。
我的老家是在泉州。泉州这座神奇的海港城市,历史或许没有那么悠久,但其文化遗产非常有特色,如今可是世界遗产城市。泉州的先民们因三国两晋时期的战乱搬迁到此地,俗称客家,“带经耕绿野,爱竹啸名园”。一边开垦荒地,一边播撒文明。经过近千年的耕耘,到了宋元时期,泉州诞生了世界第一港“刺桐港”。苏东坡有诗云,“闽溪珍献,过海云帆来似箭”。在我的印象里,泉州市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地方,大街上各行各业的人络绎不绝,鼎盛时期共有99个国家前来通商,因为包容着世界的文化,所以商业宣传理念非常先进,这些商人懂得“宣传就是购买力”的道理,会用“明星”给蕃商货物代言,就如同如今的“网红”带货一样。
门狮家族本就是宗教文明的产物,蕴意丰富,镇宅辟邪。在本土宗教的基础上,又逐步形成了包容的宗教形态,丰富的宗教文明更是闽南的一大文明特征,尽管宗教的内容与仪式不同,但是终极目标就是一个:护佑平安。当时,外国商人来到刺桐港都是要以帆船为交通工具,帆船需要借助季风才能行驶。而相对应的季风之间,一般是3月份来,10月份离开,相隔的时间长达6月之久。而外国商人有各自的宗教信仰需求,所以就在泉州当地建立了大量宗教场所,有伊斯兰教、印度教、佛教、摩尼教和基督教等。宗教在宋元时期的泉州互相交流融合,随处可见汇聚精品,其中的杰出代表有归元寺,在大雄宝殿后面走廊里立着的两根印度教石柱;还有许多外来宗教把荷花、祥云也纳入到自己的雕刻中,这足以说明闽南宗教是向阳开放,包容并蓄。
作为门狮眼中的厦门,还真是一个初生的小娃娃一样,但是发展之快,也让我们咋舌,非常像当年的泉州一夜成名。我们现在熟知的是厦门的地标性建筑:海峡双子塔。他们可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摩天大厦,他们宛如两座灯塔,为海雾中的金门马祖和台湾诸岛指引回家的路。在厦门大学南门,就有着全国闻名的南普陀寺。这里要重点讲一讲台海珍珠:鼓浪屿。鼓浪屿是一座洋房参差,钢琴密布的小岛,如一碟造型别致的西式小蛋糕。但在优美的环境之下,却隐藏着一段屈辱的历史。1840年,中英《南京条约》签订后,厦门鼓浪屿被迫开放,于是外国“领事馆”如吸血虫一般爬来,成为压迫中国人的地方。“有压迫就会有反抗”,很多近代爱国实业华侨也在屿岛修建传统中式建筑。如今的小岛,已经是人民的乐园,世间的天堂。鼓浪屿上的15.7米高的巨型郑成功雕像昂首挺胸,目视台湾,遥望着他曾经收复过的台湾,让人们观后无不热血沸腾,同时都会说一句“台湾是我们的”。
作为门狮,我口不能言,但是眼能视,心能感,曾见游赏宋元时期泉州的“万国衣冠拜冕旒”,睡在明朝时期的红砖洋楼旁,遭遇过1604年的大地震,经受过清末近代丧权辱国之痛苦,也吹过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春风。虽然时间已经把我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,但是我和无数的闽南子民一样,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在我的心中,闽南永远是一个如风少年勇立潮头,向海而生的奋进形象。(江西宜春中学 李君德)